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CN EN
首頁   /   教學   /   教學動態   /   正文

分享

2022年藝術史論系畢業講演會在線舉辦
2022.06.22

2022年6月20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第六屆畢業講演會在線舉辦。講演人涵蓋14位2022屆博士、碩士和本科畢業生,他們結合已獲答辯通過的學位論文,在線分享自己在藝術史論研究、藝術管理實踐等方面取得的創新成果。千余名來自北京大學、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師生和來自社會的藝術愛好者在線參與了本次活動。

畢業講演會下午場

學術主持:陳岸瑛教授

講演會上午場由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主持,李靜杰教授、張敢教授、王小茉副教授擔任學術評議,兩位博士生、三位碩士生和兩位本科生畢業生做專題報告。陳岸瑛在開場時介紹說,本碩博同臺競技,是藝術史論系畢業講演會的傳統特色,除了向社會推介學術新人,也給不同學習階段的同學一次相互交流和自我提升的機會。

陳岸瑛指出,上午場的學術報告涉及“空間”和“圖像”兩個關鍵詞。藝術史研究,除了涉及時間,也涉及空間、地域,一些特定的社會文化空間會產生藝術聚集現象,形成整體性的藝術風貌。如兩宋時期的開封、杭州,明清時期的蘇州、佛山,阿爾卑斯山南北的市民城市與商貿交通,為藝術的生產與傳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空間條件。在此過程中,原本與生活、生產、交通、貿易相關的自然環境會逐漸演變為人文風景,并進入到詩歌、繪畫等藝術形式之中,形成廣泛流傳的圖式。

張鵬飛同學將我們帶回兩宋時期的杭州,就西湖和運河周邊的寺廟分布和社會功能進行分析;高登科同學將我們帶回明清時期的蘇州,就清代蘇州版畫中的萬年橋圖像展開視覺文化分析;孟彤同學將我們帶回文藝復興時期匯通南北的阿爾卑斯山區,講述北方大師老彼得·勃魯蓋爾的“溪山行旅”;曹筱若同學探討了19世紀中葉美國風景畫中的熱帶美洲圖像;李秋紅同學從平結衣飾和紋飾切入,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橫跨歐亞大陸的物質文化交流畫面;毛祎莎同學通過對比漢藏羅漢形象,勾勒出明代壁畫中漢藏文化交流的視覺軌跡;孫千雅同學結合石窟遺存和文獻,復原了北朝晚期鄴城佛教思想信仰多元交匯的盛景。

學術報告人:張鵬飛/高登科/孟彤/曹筱若/毛祎莎/李秋紅/孫千雅

張鵬飛 | 杭州吳越兩宋寺院物質文化分析

張鵬飛的演講題目是《杭州吳越兩宋寺院物質文化分析》,主要介紹杭州吳越兩宋寺院分布、杭州與其他區域寺院物質文化交流情況、寺院功能等。近400年間,杭州兩度成為國都,是東南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寺院物質文化資料豐富,有重大研究意義。吳越兩宋杭州城內外寺院分布重心從西湖周邊轉向運河周邊。宋代明州、北方信仰建筑進入杭州寺院,杭州也成為全國著名的佛像造作地,山東、明州等地寺院在此造像。寺院建設對杭州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龍井因辯才元凈退居重建舊寺成為勝地,積慶山小麥嶺也因陸續寺院建設促進開發。皇室墳寺有秩序地排布在方家峪、赤山等地,寺院接待功能有效補充了朝廷館驛制度。

高登科 | 萬年利涉——清代蘇州版畫中的萬年橋圖像

高登科以清代蘇州版畫中的萬年橋圖像為切入點,為大家展示了他論文中的一個章節。“萬年橋”圖像體現了乾隆帝行跡與“萬年利涉”的觀念。萬年橋題材的蘇州版畫表面上的商業繁盛與萬民歡騰,背后有怎樣的政治意圖?萬年橋多次被創作成蘇州版畫,這批版畫的受眾是怎樣的?在清代的歲時節令中,萬年橋題材蘇州版畫又有怎樣的用途?

根據高登科的研究,清代蘇州版畫作為當時的大眾出版物,受到清代皇權觀念的顯著影響,例如反復出現的“萬年橋”“西湖十景”等圖像均與清帝南巡有直接關系,而 《時憲書》中的圖像則是王朝正朔的象征。

孟 彤 | 復現的阿爾卑斯山景——老勃魯蓋爾的全景風景畫

孟彤以《復現的阿爾卑斯山景:老彼得·勃魯蓋爾的全景風景畫》為題進行了匯報,聚焦《大風景》《季節組畫》兩個作品系列,總結其包羅萬象的全景式風景畫的特征及成因。在老彼得·勃魯蓋爾藝術生涯的早期,一次南方之旅將雄偉的阿爾卑斯山景帶到他的心靈和筆端,并成為他風景繪畫中最經典的意象,更是直接促使他發展出視角高遠、細節豐富、以楔形塊面為主的構圖樣式,人物相對于廣袤自然進一步渺小化了。阿爾卑斯山在勃魯蓋爾的風景繪畫中數次復現,從起初的寫實范疇進入后來的虛構布景,這一過程有助于我們思考風景寫生的創作方法、藝術對自然的寫實與寫意等議題,也以小見大地展現出勃魯蓋爾風景畫探索在16世紀北方文藝復興藝壇中的重要意義。

曹筱若 | 丘奇《安第斯之心》中的熱帶美洲風景

曹筱若以19世紀美國風景畫家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的油畫《安第斯之心》(1859年)為研究對象,結合地理學、植物學等學科視角就其中的熱帶美洲風景進行圖像分析,展現19世紀中葉美國畫家在藝術、科學、神學相互作用下對自然世界的理解。在視覺藝術領域,風景畫體現了一種知識的綜合性表達,偉大的風景畫家能夠綜合不同學科和時期的知識創造出最能反映自然精神的表現手法,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和領悟自然。

毛祎莎 | 義縣奉國寺大雄寶殿明代壁畫羅漢圖像分析

奉國寺位于遼寧義縣,大雄寶殿為遼代建筑,殿內壁畫羅漢圖像補繪于明代,是現存為數不多的能夠反映漢藏文化交流的珍貴遺跡。十六羅漢在釋迦佛入滅之后,彌勒佛出世之前,不入涅槃,傳承佛法,為眾生做福田,其救世主功能,使得羅漢信仰在五代以后日益流行。十六羅漢表現在奉國寺大殿室內前壁顯著位置,反映了希冀藉此給人們帶來好運的強烈愿望。奉國寺壁畫羅漢圖像是典型的漢藏藝術融合體。羅漢的手印與持物采用了藏傳佛教表現形式,排列方式以及羅漢造型、背景表現則一如明代漢地羅漢。

李秋紅 | 南北朝隋代平結圖像及其西方來源

李秋紅同學的講演圍繞南北朝隋代外來紋飾,以學界認知盲點平結圖像為中心,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述。指出平結又名赫拉克勒斯結,由一對方向相反的單結組成,以打結區域中軸對稱為特征,作同側繩帶同上或同下表現。平結起初出現在衣飾上,隨后進入到造型藝術中的人物衣飾形象和組合式紋樣中。平結紋飾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的特殊性和外來文化屬性,還沒有引起學界充分注意。她通過系統梳理服飾平結圖像與植物平結圖像的發展脈絡,揭示出平結圖像從地中海周圍,經西北印度與中亞、西域傳入中原北方的過程,闡明其中蘊含的文化信息,為中古時期中外文化交流再添新證。

孫千雅 | 北響堂山南洞與南響堂山石窟造像分析

地處東魏、北齊首都鄴城近郊的南北響堂山石窟,系密切關聯皇室貴族的北朝晚期首要石窟寺院,集中地反映了當時佛教思想和信仰的發展變化情況。本研究旨在解析北響堂山南洞與南響堂山諸窟原初內容,探討其表述意涵與相互關系,從而揭示洞窟整體思想,理清這一時期鄴城地區佛教物質文化的發展脈絡。北齊時期鄴城地區石窟重視呈現多種佛教思想與信仰。在這之中,凈土信仰成為主要表現對象,并與原有主流法華經、菩薩行思想,以及同時期流行的華嚴經、般若經等思想,構成多種有機組合關系,形成極具時代和地域特征的佛教物質文化,呈現南北朝佛教向唐代佛教過渡的物質文化層面的鮮明階段性特征 。

學術評議人:李靜杰/張敢/王小茉

在上午場講演結束后,李靜杰教授就與佛教物質文化研究相關的報告內容進行了點評。他首先肯定了張鵬飛同學選題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該同學在研究時把每個時段都分成舊有寺院和新建寺院,整理出令人信服的、有文獻支撐的數據,既宏闊又細膩,富于學術新意。毛祎莎同學關注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其研究對象的繪制年代偏晚,一直未受應有重視。她通過深度闡釋,得出義縣奉國寺大雄寶殿明代壁畫是漢藏文化融合體的認識,作為本科生畢業生,其課題研究可圈可點。李秋紅同學最大的亮點是提出新問題。她又通過一環扣一環的論述,解決了問題,做出了學術貢獻。孫千雅同學從舊問題中發現新問題,采用類型學與圖像學并重的方法展開研究,在響堂山石窟造像分析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

張敢教授談到,藝術史研究應該緊緊把握住藝術的本體,不論引入何種研究方法,借鑒哪類學科,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偉大的藝術作品。今天的人往往看重科技對于人類進步的作用。但人類的情感和感受有恒定性的一面,不因時代變遷而變異。藝術是人類最美好的創造,關乎心靈情感,具有永恒的價值。藝術史學科因此意義重大。作為西方美術史研究專家,他也特別強調,中國學者研究西方美術史,和研究中國美術史一樣,都是出于中國藝術學科內在的需要。在全球化時代,了解異域文化是必須的。百年來,中國藝術創作客觀上受到西方影響,需要了解其源頭,才能更好地創新創造。中國學者對于西方美術史研究,同樣能做出學術貢獻。中國學者在研究西方美術史的過程中,要堅持中國立場。他對年輕的研究者們提出的期望是:要不斷培植自身的藝術鑒賞力,在浩若煙海的人類藝術遺存中,發掘真正具有審美價值的精粹部分;也要盡可能打開眼界,打開胸襟,堅持博觀約取,不論是從哪一個角度出發的美術史研究,都將殊途同歸地助益于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和當代文化建設。

王小茉副教授指出,七位同學的畢業論文講演,體現了藝術史論系近年來探索的研究特色,即在美術史論與設計史論的范疇中,關注物質文化問題。首先,這種調整的一個實際意義是,在美術史論與設計史論研究范式愈發分離、愈發強調各自學科獨立性的情況下,系內的教學科研重點能夠有所聚攏,更有助于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形成合力。其次,七位同學的成果再次說明:好論文、好學問的根本基礎,是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正是問題的新意,決定了他們的研究方法超越了單一的圖像學、類型學和形式分析,注重與物質文化有關的語境還原、圖像流通,挖掘深層的文化動因。其運用更綜合,視野更開闊,資料組織更豐富。最后,上午兩個小時的講演,也讓我們感受到:藝術有著感知“深遠過去”的力量,物質在形塑與確立文化認同、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有人曾說“歷史總是表現為細節的”。七位同學的論文選題均“以小見大”,恰是小切口、對細節的考證(而非瑣碎的堆砌),才能為我們理解“宏大敘事”、認識和再次認識核心議題提供更為堅實的實證基礎。

畢業講演會下午場

學術主持:郭秋惠副教授

畢業講演會下午場由藝術史論系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郭秋惠主持。她指出物質文化與設計研究,無論古今或中西,無論工藝或設計,都關乎從生產到消費,從流通到產業,從文化到風尚,從工匠到設計師,從中間商到消費者等諸多環節;無論人、事、物、境等,均呈現出復雜性、多元化的特性。

工藝、設計、生產、流通、消費、文化、風尚是無法分割的研究鏈條。周晨佳同學分析宋代商號鏡雖然藝術價值不如前代,但銅鏡行業卻繁榮一時。黃昊東同學指出明代珠寶首飾雖禮制為尊,卻無法阻擋時尚的流行與禮制的僭越。董勃同學通過展覽揭示18世紀的中間商引東風西漸,促進了“中國風”在法國的傳播。

周度同學研究柯布西耶的裝飾觀,論述他為發展法國裝飾業,擁抱機器生產,推崇親近大眾的民間藝術。凌敬淇同學認為意大利時裝產業的形成,是生產方式、工業生產能力、產業布局和政府、時尚機構及媒體、商會等要素綜合影響的結果。范君同學通過中國傳統大木作工具主題展,凸顯工具、工藝、藝術風格的緊密聯系。劉歡同學基于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實踐,結合案例分析“荊作·楚生活”的品牌規劃。當下中國,設計創新、展示傳播、文化消費、藝術管理在學科交叉與跨界融合中,促進了傳統工藝的振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為文化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周晨佳 | 宋代商號鏡的造作與流通研究——以銘文為中心

周晨佳同學以宋代商號鏡為研究對象,以銘文為切入點,考察了商號鏡的造作與流通情況。她系統地收集、整理了595面商號鏡材料,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商號鏡銘的形制與文本特征,并指出其固定的形制或來源于兩宋店鋪的實體招牌,而統一的文本則使得商號鏡銘具備了商標與廣告的雙重功能。她進一步強調了商號鏡銘的史料價值,分析了家族式生產下的品牌意識、品牌擴張與分化、銷售策略、經營模式等問題,為揭示工藝美術的商品性要素提供新角度,豐富了學界對宋鏡的認識。

黃昊東 | 禮制與時尚的消長——明代珠寶首飾設計

黃昊東同學以明代鑲嵌珠寶類首飾為研究對象,突破學界既有“釋名”和“舉樣”的研究框架,從設計的視角出發,綜觀維護禮制與追逐時尚這兩大時代需求在此消彼長態勢下所引發的設計策略變化。 為求隆禮,設計從突出“華夷之辯”和“上下等威”出發,構設了繁密的冠服首飾體系。為視覺莊重,采用“對偶中正”的構圖法則。為感官凸顯,借鑒禮制中的五色衍生觀念,追求五色齊備和撞色搭配;為兼顧效率性、標準化和多樣性,宮廷生產有繁密的組織機構,采用模件化設計和分工式制作的方式。隨著明后期奢僭四起,珠寶首飾設計從為抽象的制度服務轉向了為個人的消費欲望服務,君、臣、民在奢侈競賽中催衍出堆盈的時尚。那時頻采寶石、繁密鑲嵌、新樣疊出,失控的時尚最終趨向墮落,設計風格的演進不由引起今人的反思。

凌敬淇 | “二戰”后意大利時裝產業復興與躍進的成因及影響

從“二戰”后至1963年,意大利經濟高度繁榮。凌敬淇同學探析此時意大利時裝產業復興與躍進的背景、成因及影響。她論述意大利如何通過“外推力”(美國的經濟援助和“尺碼”引入)與“內驅力”(意大利時裝產業“價值鏈”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擺脫法國近百年國際時尚統治地位,實現民族時尚獨立。意大利時裝產業在“二戰”之后高速發展,推動了時裝從“量體裁衣”向“量化成衣”的“福特主義”生產方式過渡,促進了紡織工業與時裝設計相融合,并成為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構建全球化時裝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在“時裝工業美學”的浪潮中,米蘭“企業家——樣式設計師體系”(Entrepreneur-Stilista)為意大利塑造國家時尚身份并掌握國際時尚話語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周 度 | 勒·柯布西耶裝飾觀解析——以《今日的裝飾藝術》為例

周度同學從柯布西耶的裝飾觀出發,探究其設計理論的發展,也對裝飾問題進行再思考。勒·柯布西耶的《今日的裝飾藝術》出版于1925年,是對法國地區20世紀20年代設計現狀的評論。同時,20世紀初的法國裝飾藝術行業面臨商業和美學兩方面的深刻危機,柯布西耶也在書中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現代化方案。首先,從對于民間文化的追尋中,他發現了法國裝飾藝術行業核心價值觀層面的問題,即貴族式的個人化價值觀。為此,應當引入民間文化進行糾正。其次,應當將裝飾藝術工具化,為人類贏得時間,從而獲得更大的自由。細化至家具領域,柯布西耶則進一步提出了“模式—需求,模式—家具”的理論,使家具成為人類機器,指向標準化的生產。柯布西耶也展開了家具設計實踐,如“標準柜”、“LC”系列家具等,以印證理論。

董 勃 | 東風西漸——奢侈品商人與“中國風”在法國的傳播

董勃同學以奢侈品商人為研究視角,討論其對18世紀中國風在法國傳播的重要作用。海上貿易興起后,歐洲列強紛紛與中國建立友好往來,特別是路易十四執政后的法國國力強盛。統治者派遣傳教士進入中國宮廷,在17至18世紀間,與中國展開了綿延百年的獨特外交。富有異域風情和神秘色彩的中國藝術借著和煦的外交之風吹入了法國,引發了自上而下的中國風尚。她結合政治、思想、經濟等背景,闡述中間商的業務類別和藝術品位;并重點分析中間商在進口、改造、模仿、創造的過程中,和法屬印度公司、法國皇家制造廠、工匠、藝術家等多方合作,發揮重要影響。

范 君 | 道器之間——中國傳統大木作工具展方案策劃

范君同學基于項目實踐,分享了以中國傳統大木作工具為主題的展覽策劃方案。他首先通過文獻研究、實物研究、田野調查等方法,梳理目前國內大木作工具的歷史研究成果,分析大木作工具的工序、發展史等策展線索。然后,有機整合古建遺構、實物藏品、場景復原、互動游戲等展覽資源,形成 “取材、量劃、解木、砍斫、平木、鋸與刨的革新、獨樂寺營造”七個展覽部題,從一個新的角度向人們展示中國傳統建筑藝術中大木作技藝的演變與成就。同時,還參考博物館學與策展理論,結合了藝術管理學、營銷學等理論工具,力爭在展覽形式上有所突破,帶給觀眾更好的觀展體驗。

劉 歡 | 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荊作·楚生活”品牌規劃及相關研究

劉歡同學以畢業論文相關的實踐項目為主線,梳理總結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及“荊作”“楚生活”品牌的發展路線。她作為藝術管理專業學生,在項目實踐中系統梳理楚文化的基本成就與精神內涵,深入挖掘、提取楚式漆藝中不同文化元素。她結合工作站實踐,分享為“荊作”“楚生活”品牌進行的市場調研、品牌定位、視覺標識設計以及產品體系構建,全方位規劃地域文化及傳統工藝品牌化路徑。

學術評議:張夫也/章銳/周志

張夫也教授指出整場演講會充滿濃郁的學術氛圍,參加演講的七位同學各具特色,都有自己明確的觀點和主張,不乏閃光之處。周晨佳同學的研究非常聚焦,鎖定宋代商號鏡,研究相當深入細致,后面的總結也很到位。黃昊東同學研明代珠寶首飾設計的,揭示“禮制”與“時尚”的博弈及呈現的特點,反映出一定的批判意識。凌敬淇同學針對時裝產業的構建與發展這一“大設計”主題,從縱向的歷程系統地梳理意大利時裝產業的建構過程和發展脈絡,從橫向的維度和產業鏈的范疇,深度剖析意大利時裝產業的核心要素。周度同學詳盡解析柯布西耶的裝飾觀,是迄今為止我看到的同等程度學生當中最深入的一位。董勃同學的研究發現了奢侈品商人的很多的優點和優勢,肯定了他們在“中國風”傳向法國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認為他們扮演著設計師的角色,為推動奢侈品的發展做出貢獻。范君同學通過具體的大木作工具展覽方案,分析展覽脈絡、文創產品及社交實物等方面的內容,令人印象深刻。劉歡同學深入細致分析荊州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品牌規劃和產品框架,對具有悠久歷史的荊州傳統工藝的發展將產生重要作用。

章銳副教授認為藝術碩士同學們的論文,充分體現了清華美院以藝術史論教育為基礎的藝術管理專業特點。同學們針對論文的主題:17至18世紀法國“中國風”的形成與特點、大木作工藝的研究、楚文化與漆器的研究,進行學術研究與深入分析。他們的論文又結合自己在工作與學習期間的實踐,通過展覽、非遺工作站等形式,實踐了藝術管理在“做”中學的理念。董勃同學的論文從法國17-18世紀藝術品交易商對法國藝術品中 “中國風”的影響的角度,策劃了中法文化交流的展覽;不僅令人對跨文化藝術交流有了了解,而且更呈現出了這一現象背后被忽視的藝術交易商的作用。與董勃同學仰望歷史的星空,選取研究主題不同,范君同學的論文更加腳踏實地。他為河北薊縣獨樂寺策劃的關于手工大木作工具的展覽,通過展示、互動、衍生品等活動展現了工具在歷史發展、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揭示了工具自身也是傳承傳統與文化的載體。劉歡同學長期深入湖北荊州非遺工作站,結合工作實踐進行論文撰寫,可以說“將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她的論文既從藝術管理的宏觀角度探討了如何為荊州漆器進行戰略規劃與開發,又從管理的微觀角度進行對品牌具體的運營、形象設計與財務核算。祝賀各位同學,愿前程似錦,更上一層樓!

周志副編審指出,七位同學雖然選題范圍涉及古今中外,切入視角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優點是都能夠小中見大,從具體的、微觀的現象、文本、角色、活動出發,主動尋找問題,并嘗試通過嚴謹的考據和論證,給出自己的解答。無論是從學術視野的廣度、思辨的深度,還是觀點的創新性上來看,都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體現出藝術史論系扎實的學術基本功訓練和多年教學體系建設的成果。今后,這些同學如果能夠再接再厲,在以下幾個方面嘗試開拓的話,會取得更大的進步:一、進一步建立起研究對象和問題的坐標系,從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尋求更全面地理解和認識;二、在擴展學科和專業視野的同時,能夠以更加整體的、相互聯系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三、進一步理解研究對象個體性特征和普遍性規律之間的辯證關系,既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樹林,因小而失大;也不要忽視了現象本身的差異性和豐富性。

(圖 、文:藝術史論系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園1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100084

? 202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联系我们: 卓尼县| 海伦市| 宝应县| 华蓥市| 浦江县| 皮山县| 澄江县| 五华县| 崇阳县| 阳山县| 孟州市| 龙川县| 出国| 饶平县| 平定县| 汤原县| 陈巴尔虎旗| 安塞县| 马尔康县| 庆云县| 大冶市| 邵武市| 烟台市| 潮安县| 阜阳市| 即墨市| 沂水县| 鹿泉市| 南安市| 北宁市| 洛宁县| 广饶县| 介休市| 富顺县| 孟津县| 涿州市| 花垣县| 西畴县| 嘉定区| 开原市| 湛江市|